“用餐高峰时,平均三四个小时就要清一次剩菜桶。尤其夏天闷热,清理次数会更多。”7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东区食堂一层,一名正在清理厨余垃圾的员工说。
厨余垃圾在城市食物垃圾中占比较大,其有机物含量高,极易腐坏,处理不及时容易产生恶臭,无序收运处理会影响市容、污染水质、传播疾病。近年来,我国厨余垃圾总量逐年递增。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12075万吨,2020年这一数字增加至12775万吨,其中非居民厨余垃圾总量持续增长。
为促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工作。
《指导意见》明确,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和宾馆、饭店等相关企业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即非居民厨余垃圾),按照“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健全计量收费机制。《指导意见》规定:鼓励各地区建立非居民厨余垃圾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合理确定定额和分档,拉大价格级差,体现有奖有罚,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西宁废气治理,北京市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费标准将于本月中旬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非居民厨余垃圾的每吨收费价格将比往年稍高,但是涨幅不大。
“不同地区在实行计量收费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细则。”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厨余垃圾收运监管体系基本完善的地区,应尽快实现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机制;其他城市要尽快实现厨余垃圾收运监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收费机制改革。
相较于其他生活垃圾而言,厨余垃圾处理成本较高。尤其我国餐饮结构丰富,导致厨余垃圾成分复杂,增加了餐厨垃圾处理难度。垃圾处理一般采取填埋和焚烧,但对厨余垃圾来说,则需分离、厌氧消化等多个环节。当然,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也在加快推进,比如利用厨余垃圾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土壤改良剂、生物蛋白等,是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重要路径。
“全面建立健全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及收费机制,有利于引导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减少餐饮浪费,也有助于保护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
据悉,《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推动构建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及收费机制。一是加快理顺非居民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运营主体企业化和运营机制市场化;二是建立健全提高收运单位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通过合同管理、引入竞争等方式,倒逼垃圾收运服务单位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完善非居民厨余垃圾排放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垃圾排放台账,实行收集、运输、处置联单制度,逐步实现电子联单信息化管理。(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实习生 马雨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