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长江保护与发展论坛”2日至3日在安徽合肥举办。两日来,西宁水土保持,来自中国各行业领域的官员、专家、学者,围绕“聚焦绿色转型和发展”的主题展开探讨交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提出,在中美经贸摩擦及“新冷战”背景下,环境气候的国际合作及绿色“一带一路”更加重要。要扩大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经济体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东南亚重点国家,要根据国别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还要开展区域、流域环境合作,共建跨境自然保护区与国际河流保护,并相互借鉴治理经验和最佳实践。
近些年,长江严重透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形容“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表示,当前,长江治理与保护亟需统筹解决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老“水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认为,长江上中下游“病情”应分开来看。上游主要是“栓塞”问题,由于水电过度开发,导致河流自然水温结构改变,严重影响到鱼类产卵繁殖,阻断了洄游通道;中游主要是“肾病”,表现为生态湖泊明显退化;下游主要是“中毒+皮肤病”,河流水质遭到严重污染。
对于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尹炜提出,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发展要以保护为基础,保护要为发展做保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同时,要转变行为方式,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副局长涂敏认为,长江流域水安全新老问题交织,现有水安全保障科技基础储备还难以满足实践需求。要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治江现代化事业中。
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长江保护法草案。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表示,相比尼罗河、亚马逊河、莱茵河等国际河流,长江是中国内河,在立法过程中不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这为长江立法统一规划、科学规划提供了巨大优势。
他同时强调,法律固然重要,但文化力量同样不容忽视。与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文化、技术模式不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特别是今天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厚重的中国本土生态文化与历久弥新的长江流域地方环保习惯,未来都值得关注。(李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