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当地加大对白洋淀的生态保护力度,野生鸟类不断增加,三年多来,新记录到白眼潜鸭、乌雕、白腹鹞、黄脚三趾鹑、毛腿沙鸡、红嘴蓝鹊等。截至2020年11月,白洋淀野生鸟类种类记录合计达214种。
安新县自然资源局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齐明介绍说,根据2002年白洋淀湿地保护区成立时的科考报告记录显示,白洋淀有野生鸟类192种;经过新的观测与图片整理,到2015年白洋淀野生鸟类为206种。
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被称为“华北之肾”,其80%以上水域分布在安新县。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大量诗文。当代诗人北岛曾写下这样的文字:白洋淀的广阔空间,似乎就是为展示时间的流动——四季更迭,铺陈特有的颜色。
的确,白洋淀四季皆景:春光降临,西宁废水处理,芦芽吐秀、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荡飞絮,稻谷飘香;隆冬时节,淀面坚冰似玉、坦荡无垠。
不仅文人墨客喜欢白洋淀,这里也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淀内鱼、虾、蟹、贝、莲、藕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关系到雄安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过程。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就曾表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要从改善华北平原生态环境全局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同步开展工作。
2018年,雄安新区清理白洋淀围堤围埝及沟壕水产养殖741处,养殖面积9.1万亩;排查、整治河道、淀区两公里范围内入河入淀排污(排放)口11395个。
《雄安新区2019年大数据报告》显示,经卫星遥感图像分析发现,与2017年相比,2019年白洋淀水域面积整体增加了24.05%。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一级调研员程钢说,经过治理后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1月至9月,白洋淀湖心区水质改善为Ⅳ类,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5.28%。(记者曹国厂 杜一方)